“建筑之美不只在技藝中,更在于木的靈魂。”這段話出現在展覽東京森美術館“建筑的日本展:傳承的譜系”展廳的白墻上,也是整個展覽的一個線索。日本木材資源豐富,而自然災害頻發,學習中國傳統榫卯的木造結構是日本傳統建筑的核心。這種結構具有穩定性,能夠抵御地震等侵害,同時也具有靈活性,可以拆解,也可以不斷加建。位于日本東京的森美術館正在展出“建筑的日本展:傳承的譜系”。展覽包括九個主題,100個項目,四百余件展示物,將日本建筑的歷史與代表人物重組,呈現從古至今的建筑脈絡。以木造結構為源的日本建筑具有功能、外觀和內涵的統一,它是人的安身之所,也是通往“神”的橋梁。展覽呈現了東亞建筑的精神與傳承,也展示了現代主義建筑從東亞所汲取的營養。
建筑中的“集合”概念來自西方,而在過去,人們自發地聚居,共享環境和某一套意識。展覽的第七部分“集居的形式”分析了日本現代的集合住宅與傳統的村落之間所具有的傳承性。“在日本偏遠地區,總是有自然形成的集體,人們住在一起,分享共同的意識。”在這一部分中,展廳的白墻上印有建筑師神代雄一郎說過的話。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,神代雄一郎帶領自己的研究室調查了七個日本聚落,展覽展示了他研究成果中的圖紙和分析。根據他的研究,基于農耕的地域共同體代表了自律和民主,聚落紀念山神、田神的祭典則展現了與自然和諧的神道秩序。
隨著歷史的發現,依據一定的需要而建的集合建筑在日本各地出現。積雪地方農學經濟調查所、瀨戶內海調查、槇文彥的代觀山集合住宅、LT城西……展覽呈現了不同時間、地域下的集合住宅形式。在建于2013年的LT城西項目中,建筑師提出了獨居人士共享生活空間的可能,由于種種原因,獨居人口越來越多,如何解決他們的孤獨感和生活需求成為了建筑師關心的問題。展覽展現了LT城西項目的模型和視頻,在這個長方體空間中,私人空間、公共空間互相交叉,人們可以獨處,也可以彼此交流。
至此,展覽從不同的方面呈現了日本建筑從古至今所蘊含的基因,與此同時,日本傳統建筑對于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同樣有深遠影響。展覽的第八部分“日本的再發現”就集合了歐洲建筑師們在日本建筑中汲取靈感而誕生的作品。木造結構所蘊含的“模塊”理念與現代建筑中的預制建筑相通,不經裝飾、裸露的框架和可移動的墻體都是現代主義建筑的特點,日本傳統房子里精致的尺度體現著現代主義建筑追求的“標準性”。曾在日本工作并和賴特共同設計了舊東京帝國飯店的安托寧·雷蒙德(Antonin Raymond)將日本建筑的精神描述為“親近自然、簡潔、精致、輕盈,甚至幾乎是透明的”,“日本建筑教會我現代主義建筑的原則,”他說道。當日本建筑尋求西化時,歐洲人正在從日本傳統建筑中發現建筑發展的方向。